沧州市小学教学管理研修班迎宾路小学语文主题课例研修活动记录
时间:2015年12月9日上午10点
地点:迎宾路小学会议室
主持人:张东兴 陈伟增
参加会议人员:迎宾路小学语文组部分成员
会议记录:
会议开始之前,张东兴老师首先让参会人员用白纸和粉笔制作了一个自己的名牌。目的有二,一是方便观众了解参会人员,清楚交流过程中谁发表了什么意见;二是方便各位校长通过会议,发现人才、储备人才。邀请了两位老师在黑板上做研讨记录,安排了一位老师现场做文字记录。
张东兴:本次研讨是一次带有主题性质的研讨活动,并且采取一种新的形式双主持人制度。这一位是我的搭档,迎宾路小学的陈伟增老师。
陈伟增: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来到迎宾路小学,刚才大家欣赏了狄静老师带来课,下面我们就这个课结合我们的主题——课外阅读中的多元化评价,来进行一个课外研讨。首先,我们请授课老师狄静老师把授课的思路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狄静:这节课呈现在这里,大家看到是孩子们读书的一个情况。你们能看到的我就不多说,一会儿请大家来评论。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所不知道的,课下这个书我们是怎么读的。校长把这次讲课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六年级组,当时我们正准备读《城南旧事》,怎样将这本薄薄的书,让学生即受到情感的洗礼,又得到知识的提升呢?怎样让他们把这份阅读的兴趣保持下去呢?在我们组兄弟姐妹的出谋划策下,我决定让孩子三读小说。
一读理出线,拿到书,首先理出作者的写作背景。按照英子的成长线索,读懂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脉络,学生就对这本书有了初步的印象。
当我们对一本书有了初步的了解,就会对那些我们感兴趣的片段再一次进行阅读,进行深一步的探索,于是就有了第二次阅读。这一次我们来到了阅览室,在我们学校一楼有一个小小的阅览室,虽然很小,但是70多个孩子坐在里面却并不觉得拥挤,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静,他们的身体静,他们的心很静,这样有利于他们的思考。在这里我提出一个要求,读过一遍之后哪个场景、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读的过程中,要把你的思考、你的感悟写在旁边,把收获写在摘抄本上。课下我看过孩子写的内容,里面涉及了写景的句子和五个送别的场面,写的非常仔细。由于课内容所限,我们只呈现了一些关于人物形象的摘抄。这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指导,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氛围中,读得有兴趣、读得有效果。这只是一种引导,教会学生怎样读、怎样静下心来读,在课下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本中。走进文本触摸那些事、那些人,这也是一种积累性的阅读。这项作业的完成情况,课上展示的同时也是对他们课下阅读的一个评价。
诗用来明志,词用来抒情。我们读一本书,是为了更好地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这就开始了我们的第三次读,这一次读要读出感悟、读一读小说背后的东西、读一读人物的内心、读一读自己的心。我要求孩子们思考:你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有怎样的理解?之前我们都是单独的看每个故事,现在把这五个故事连起来,你对作者写这本书有了怎样的认识?课上设计的四个中心话题讨论,让孩子们的认识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这是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这是一种评价性阅读,这是他们辨别是与非、认清真善美的一次阅读。
在这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也算是我们六年级组的一个常态。在我准备这次的课的时候,范晓丽老师说让他们班的孩子也跟着参与。这一提议,我就决定在六年级各班找一些同学共同参与本次教学。这是我们的一种氛围,大家不是闭着眼睛一起读,而是在看别人读什么、听别人怎样读。
通过对于这节课的整个活动过程,包括课下的阅读和课上的展示,我现在又有了一个认知:在课外阅读上对于学生最主要的评价就是肯定与激励,让他们爱上读书,化兴趣为习惯,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张东兴:以往的这个部分,老师都是说课,但是狄静老师没有这样,她说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由于刚才授课的过程大家都看到了,所以狄静老师就跳过了这样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板块。
陈伟增:大家看到的关于我们学校最近开展的课外阅读展示,经常会有三个班的孩子一起上课的场景。我觉得这是一种不错的形式,大家可以在一起参与,互相的讨论交流,有利于孩子打破班级的界限。下面首先请六年级的老师介绍一下,为什么我们会在这样的时间上这样的一节课,读这样的一本书?
袁宝亮:继续和大家说说你们不知道的事。在五年级的下学期,我们就已经开始阅读原版的四大名著。最初是由于课文当中涉及了一些关于四大名著的文言文本,我们认为学生有必要做相关的拓展阅读,所以我们开始全班共读一本书,我们阅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在阅读中,我们使用了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写摘抄、写读后感、讲故事、成语大赛等形式,激励孩子去读书。在这当中,确实有很多孩子喜欢上了阅读,能够认真地读进去,提高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力。除此之外,对书中的人物、事件能够做出一些评价,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同学不能真正地参与其中,他读不懂,很难提起他的阅读兴趣。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他们只能进行浅显地阅读,对于原版名著的阅读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全班共读一本书,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从中受益的,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地进行了调整,通过筛选我们决定先读这本《城南旧事》,我们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去,真正的共读一本书。
在狄老师的课中,我们能看到孩子们已经读得很深入了。在读这本书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方法,去理解书的内容、评价书中的人物、剖析人物的思想情感。通过掌握方法,方便学生之后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其他的名著。
张东兴:就着这个话题,我们来明确一下研讨的主题是怎么来的?我们研讨的目的是什么?
陈伟增:主题是“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我们学校的一个课题。学校目前正在进行读书节,把课外阅读提升到一个高度,各个班都在做积极的努力,那么课外阅读的效果如何,就是一个评价方式的问题。在以往的名著阅读中,我们做了一些评价才发现这些问题,并且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在进行一些调整。
张东兴:总结一下课题来历:一、这是学校的一个研究课题;二、学校读书节的背景;三、解决阅读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怎么通过授课来实践的。
彭国芳:我认为,多元评价就是对学生独特认知的肯定和学生深入认知的一种引导。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就以这堂课为例,说说多元评价。
首先,在这堂课中老师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阅读成果展示现场。这本身就是一种评价,让学生把对于阅读的收获展示出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有的学生说得并不完整,其他同学就给予了及时的补充,这就是一种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
其次,学生们眼中教师的评价是他们最在意的。狄老师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充分地评价和引导,引导孩子们进行更深入、更深层次的阅读。这使我联想到我们班阅读《三国演义》时学生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很厉害的,但是为什么书中却把他写成了一个奸雄?”对于这个问题,我对他进行了这样的引导,“你回去以后,找找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背景。”我推荐大家读的是《三国志》和《中国通史》,可以问家长、可以去网上查阅资料。做过这个工作之后,学生们终于知道为什么书中把曹操描写成一个奸雄了。第一,曹操在文人眼中不顾大局,“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符合当时文人所受的教育,所以把他定位于奸雄。第二,曹家的天下得的太短暂了,这么短的时间就消失了,还没有人来得及歌功颂德呢,所以他的名声不好。第三,罗贯中接受的是正统文人的教育,他认为曹操的做法是不当的。而且在他眼中当时是汉室江山,刘备是真正的皇家血脉。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厉害的曹操,在书中却被塑造成了一个不为人喜爱的人物。我们就是用这种评价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读得书不在是一本书,而是更加深入地了解整本书的背景。这会让学生在读类似的作品时,走得更远。这就是我眼中多元评价给学生们带来的好处。
张东兴:通过刚才这位老师的发言,咱们可以概括成两条。第一,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第二,教师的引导评价,能让学生的评价更深入。具体的办法,她举的是《三国演义》的例子。其实这节课当中,狄静老师也有一个同样的做法,就是用几个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来让孩子们聚焦,从而使阅读走向深入。为什么这两个例子,都使用这样的方法呢?
彭国芳:其中当时还有一个兰姨娘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孩子们提出的。在阅读成果展示时,有学生提出“在兰姨娘这一部分的故事中,爸爸妈妈中间出现了一个小三。”当然也有同学不认同这一观点,在查阅资料之后,他们知道了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制度下,允许蓝姨娘这样身份的人存在。
张东兴:刚才所说的这些,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些有矛盾冲突的问题。下面我想加一个话题,为什么刚才举得这两个例子都运用了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来深化阅读?有没有什么共性的东西。我想引领大家说的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文本特点是什么?咱们阅读应该依据文本的特点展开,如果它不是这样一本书读法可能就不一样了。咱们老师们来谈论一下文本特点这件事吧。
狄静:用成人的眼光来看这本书,当时最打动我的是这几个送别的场面。起初我在设计话题的时候,是想把兰姨娘设计进来的。因为兰姨娘是一个具有矛盾冲突的人物,越是有矛盾的地方越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但是我在与学生课下交流时发现,他们体会不到那种送别的伤感,也许是因为远离当时的年代。所以我在课的最后设计让学生说说童年好玩的事,让他们从伤感的氛围中出来。
张东兴:也就是说,你找到的是印象最深的场面。 就这本书来说,要关注一些它的场面描写。
郑桂霞:在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他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对于课上抛出的一个问题“秀贞到底疯不疯?”在孩子的眼里她不疯,在成人的眼里她疯。“藏在草堆里的厚嘴唇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大部分孩子觉得不是坏人,其中有一个孩子说他是双面人,这当中就有一个价值观引导的问题。
在这里我说一说我在刚才听课当中的一个想法“作为一个课堂多元评价来说,我们主要引导什么?”第一,要引导孩子读书的兴趣;第二,引导孩子方法的迁移,对学生课内的引导,落脚点要放在学生课下阅读运用上;第三,阅读容量,将读一本书扩展成为读多本书;第四,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教学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的是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体现的。我在刚才的听课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课堂上的第二个讨论问题,“厚嘴唇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个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在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观点是不一样的。我现在依然认为厚嘴唇是坏人,因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都不应该去偷窃,这就是一个价值观引领的问题。最终我们引领的应该是孩子们思维品质的提升,正直善良是这个社会永远不变的主旋律。回到刚才张老师提的问题,就是成人和儿童世界矛盾观的问题,成就了今天课堂上这几个交流话题。
张东兴:你可以现场调查一下,在场的各位校长和老师觉得厚嘴唇是好人还是坏人?
(郑桂霞老师针对厚嘴唇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问题,对现场的老师进行了举手调查。老师们对这个问题也都持有自己的观点,每种答案都各占比例。)
陈伟增:刚才张老师说为什么要在矛盾的点上去引导学生去谈论,我发散思维突然想到,我们在教作文时常说的一句话,很直白但是很有用。“写作的过程中,有矛盾我们要去写矛盾,没有矛盾我们就要创造矛盾去写矛盾。”这就写作当中的一个经典话题,把不同的人身上、不用的事身上的经典集中在一个人或者事上来写。对于读书来讲, 我感觉只有这样的文章,人们才喜欢去看。只要这样的问题,学生才愿意去讨论。
张东兴:刚才提到了场面,现在说的是矛盾冲突。在刚才的现场互动中,从课例研讨的角度说给校长们一个启示:不要只观看讨论,而是要融入到整个讨论中来。
通过讨论我们得出,《城南旧事》这本书,一个是很多场面让人难忘,一个是很多矛盾冲突。狄静老师,这节课的切入点其实并不是从这两点开始的。狄老师你的切入点是什么?
狄静:由故事情节走入人物形象,再走入人物的内心。并对人物的内心进行了四个主题问题的交流,从这几个话题中让学生真正了解人物的内心。
张东兴:在这个谈话过程中,又提出了两点,一个是有意思的一些情节,另一个是人物。大家看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场面、有矛盾冲突。这是哪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小说。通过讨论我们不难发现,要让阅读深入必须依据文本的特点进行引领,将诗歌的特点套在小说的阅读中想必就不适合。
陈伟增:阅读时应该抓住阅读书籍的文本特点,比如小说和诗歌散文是不一样的。
张东兴:抓住文本的特点进来引领,就能使阅读深入下去。
陈伟增: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管是高年级的名著阅读还是低年级的童话阅读,都要抓住小说的文本特点进行阅读引领。小说的文本特点是什么?
范晓丽:小说的要素是环境、人物、情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情节。
张东兴: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再来看研讨的主题“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突然我感觉最后落在兴趣上,这个题目就窄了。“兴趣”就是爱读、想读、喜欢读,但是咱们还提到了方法,提到了文本的特点,这并不只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么简单。
(通过各位老师的交流讨论,重新定位研讨课题“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张东兴:对于咱们的研讨课题有了新的认知,之前只涉及兴趣,定位小了。将“兴趣”变成“能力”,说明咱们的研讨在推进。接下来我们在聚焦“多种评价方式”,我们涉及了几种评价方式,摘抄、讲故事、读后感。我觉得太少了,不足以支撑多种这个论题。我们接着讨论“多种评价方式”这个问题。
范晓丽:我认为还可以用问题来评价,用学生的质疑和解疑进行评价,我认为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学生读文本发现问题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他对文本的解读情况。在读《城南旧事》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就对秀贞和妞儿的结局提出了问题。随后我们进行了讨论,其中有一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是坐上火车去找思康大叔去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她们是被火车压死了。我询问这小部分同学原因的时候,他们说是在书的简介中读到的,其实在文本中或多或少都会流落出秀贞和妞儿惨死于火车的悲剧结局。孩子在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是进行思考的,有的同学提出问题,其他同学积极的解答,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合作参与的和谐画面。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存疑的现象。例如对于“爸爸的花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这句话的理解,涉及到了一个双关的问题。我举了“秦时明月汉时关”和《木兰辞》的例子,但是孩子们不能理解。所以我决定让他们存疑,等他们讲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懂了。通过这种质疑、解疑、存疑,关于问题的评价是我们班目前最多的评价方式。
张东兴:这位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让孩子们发现问题。咱们反观今天听的这节课,我们看看是不是让孩子自己提的问题。
(老师们就本次课问题是如何抛出的,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本节课的问题,是学生在前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并有老师汇总抛出。随后狄老师反思得出整节课的问题,是可以由自己学生提出的,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范晓丽老师随后补充,在我们学校的课外阅读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主持开展的。)
张东兴:那么以后的课外阅读课,我们就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后我们来说说如何能让学生和书本亲近起来,怎么从这本书中找到和学生的契合点。童年,是一个相关点。除此之外,书结尾的那句话“爸爸的花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了”,最感动我。等到孩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再读这本书,让他们体会一下成长。他们会生发出“因为什么什么,所以我不在是小孩了”这样的感触。如果那时候可以有这样一节课,既可以总结自己的成长,又可以梳理自己的童年。我期待有这样一节课。
陈伟增:在张老师的引领下,打破了我们的预设,现在全是生成。通过这次研讨,我们要呈现的不仅仅是这次主题研讨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主题研讨的过程,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关注的是以后的语文课该上什么。最后总结本次研讨:第一,不要让每一个参加会议的人闲着,包括下面的听众都要参与其中,即多元互动进行课例研讨;第二,充分的利用黑板板书,呈现本次研讨的主要内容,即注重研讨的过程;第三,一切以生成为基准,研讨本身也是一种生成。在主持人有效的引领下不断生成新内容。
张东兴:一开始我们基于这样的目的,确定这样一个主题,通过课例研讨的方式,呈现研讨的进程。在我们刚刚的研讨中形成了一些共识,要依据文本的特点进行教学、要教给孩子教学的方法、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等等。通过我们的研讨,也发现我们原来制定的课题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在我们的共同讨论下将课题确定为“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采取很多手段(板书),但是给我们的感觉是多种评价体现的还不够。我们应该在这个方面继续着力,真正地体现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对于整个课题的升华就是要将阅读融入孩子的生活,让阅读对孩子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就研讨的方式来说,咱们这次研讨采取的是双主持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启发我们各县市的教研员、各学区的教学管理人员、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参加到研讨过程中,发挥你们的作用。如果在你们的引领下,研讨活动在原有的基本上有所提升,这就是最理想的校本研修的理想状态。
会议板书记录: